證券時報報道 早在2月末,市場曾擔憂3月份公開市場到期量為全年最高,央行隨時會舉起上調準備金率的“大棒”。本周以來,市場的風向開始轉變——這主要是銀行間現券收益率大幅持續(xù)下行帶來的正面效果。更直接的解釋是,本周央行的巨量對沖操作,在邏輯上可以替代準備金率上調。
春節(jié)前,市場對“提準”的解釋是,它可以替代央票對沖的效果,因為兩者都是央行貨幣政策中的數量型工具。那時候,央票受制于一、二級市場嚴重的利率倒掛,比如說1年期品種,已連續(xù)11周僅能發(fā)出10億元的歷史地量。
實際上,資金面寬裕的背后,具有一種復雜的“兩面性”。其正面影響在于,資金寬裕實質是金融機構手上“余錢”多,投資壓力隨之加大,對收益率下行的接受程度提高、敏感性降低;其負面影響在于,資金寬裕容易演變?yōu)椤胺簽E”,當央票回籠不濟之時,為輔助抑制高通脹,準備金率上調的必要性就自然上升。
從本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明顯轉變來看,上調準備金率的時點將有望延后。本周二,1年期央票依舊維持10億元地量,但隨后央行祭出近4個月來未曾使用的天量正回購。當日合計1110億元的對沖,隨即緩和了市場的政策緊縮預期;而今日,央行將要招標超出上周數量30余倍的3月期央票,除了這320億元央票,如果今日繼續(xù)增量正回購,本周2050億元的巨量到期資金,或會得到完全對沖。
對于本周正回購、央票的雙雙提量,或許對市場有一個暗示:那就是央行再次上調準備金率最早也會在4月份。
首先,上調準備金率的邊際效應出現遞減趨勢。從近期貨幣市場回購利率、債券市場現券收益率等不斷回落來看,盡管投資者對央行再次上調的擔憂未減,但由于新增信貸受控、公開市場到期量巨大、外匯占款續(xù)增等預期的影響,邊際效應呈遞減態(tài)勢。數據顯示,春節(jié)前兩個交易日至今,隔夜與7天回購利率的降幅分別達到600個和587個基點。
再者,避免上調準備金率與銀行季末考核因素重疊。央行此次1100億元正回購期限為28天,實質是將3月份的資金“搬家”到4月份到期。簡單計算即為,3月份到期量由6870億元減為5770億元,4月份到期量由5060億元增為6160億元,兩者的數量調位,體現了央行的審慎政策考量。同時,季末銀行將面臨存貸比考核,央行此舉可避免資金需求“撞車”。此外,由于春節(jié)前那次準備金繳款,部分商業(yè)銀行賬面曾出現“紅字”,結果在央行逆回購“借錢”中付出了不菲的成本。央行這樣做,多少有些“安撫”的意味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