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猜測,7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在韓國召開的“21世紀亞洲:引領未來之路”的峰會上再次肯定地說:“絕無可能!”他認為歐債危機的負面影響正在遠去,今明兩年,經濟會持續(xù)增長。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全球經濟平穩(wěn)復蘇只表現(xiàn)在上半年,年中時達到頂峰后可能出現(xiàn)拐點,預計下半年會減速。從當前形勢看,中國經濟下半年增速回落成必然,美、歐和日本經濟將繼續(xù)面臨增長困境。
不會二次探底
是減速還是二次探底,各方爭執(zhí)不定。知名經濟學家、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就大膽預言說,全球經濟陷入二次探底的概率仍有40%。上海財經大學現(xiàn)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與2008-2009年的經濟增速相比,二次探底不可能,最多稱得上是回升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回落”。
而對于這個拐點,IMF上周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4月份的4.2%升至4.6%,很多專家認為,4.6%可能成為一個峰值。對于中國經濟,各方認為其增長在下半年很難突破11%關口,不過會在這個基點下徘徊。
奚君羊認為,用“二次探底”來描述經濟減速這一說法不準確。因為“探底”意味著各國經濟會出現(xiàn)嚴重衰退,其覆蓋面會波及全球各個領域,而導致下半年全球經濟回落的主要原因?D?D一些國家率先退出刺激政策以及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力絕對有限,所以“二次探底”不可能。
弘業(yè)期貨青島營業(yè)部總經理劉新濤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8%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下限,下半年的著眼點在于如何在保增長和控通脹之間保持一個合理的關系,也就是在“硬著陸”和“軟著陸”之間取舍。就當前全球經濟形勢看,下半年“回落”將成為主基調,問題在于是主動回落還是被動回落,以及回落的幅度和方式有何不同。
劉新濤認為,保持高增長并不一定是良策,因為即便是在經濟健康時控制增長速度是必然政策選擇,何況如今全球經濟形勢不樂觀,想保持增速難度很大,且產能過剩、國內需求不旺和國外貿易壁壘都影響著我國實體經濟的發(fā)展,所以中國要在回落基礎上加速調整經濟結構。
局部威脅仍在
雖然IMF一再強調隨著減赤政策的推行,債務危機陰影已在消退,然而,這其中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劉新濤認為,歐洲國家為了降低財政赤字,會快速退出刺激政策,而這絕對不利于持續(xù)性復蘇。如果歐元區(qū)在下半年的貨幣政策上先于美國加息,那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來說又將是一個大災難。這不僅不利于歐洲出口業(yè),更會讓美元承壓繼而推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促使全球通脹預期升溫。
與此同時,歐洲銀行業(yè)也如履薄冰。近日,歐盟對90多家銀行進行壓力測試,雖然結果在月底公布,但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和IMF均警告稱,歐洲銀行業(yè)又走到了懸崖邊,各大銀行從債券市場獲得融資有難度,也對企業(yè)和消費者實施了惜貸政策,這對經濟增長極為不利。據(jù)國際清算銀行估算,世界各國銀行欠債記錄累計共達5萬億美元,其中,歐洲銀行債務就占據(jù)一半,約2.6萬億美元。
美國和亞洲經濟體也面臨諸多風險。美國失業(yè)率一直高居不下,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希望通過推動出口貿易來創(chuàng)造就業(yè),并把中小企業(yè)作為幫扶對象。然而,這一計劃似乎很難實施,因為美國銀行業(yè)對當前經濟形勢不看好,“惜貸”政策很普遍,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7月13日呼吁,增加對陷入財政困難的中小型企業(yè)的信貸供應是美國經濟復蘇的關鍵。
至于亞洲,IMF總裁卡恩7月12日警告,亞洲經濟體今后將面臨資金流入大幅反彈引起的國內通脹壓力和發(fā)展不平衡兩大風險,呼吁各國通過貨幣升值、調整外匯儲備以及資本管制來遏制風險。 |